手机端
当前位置:主页 > 体坛资讯 >

冬奥会场馆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设计凸显中国文化

  冬奥会场馆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脚步日益临近,作为举办奥运会重要基础条件,北京冬奥会的场馆建设工作一直备受大家关注。日前,在对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的采访中,我们详细了解到目前冬奥会场馆建设情况。

  冬奥会场馆建设正加快推进

  “目前,各赛区场馆建设工作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刘玉民介绍。北京赛区国家速滑馆已经开始玻璃幕墙的吊装工作,标志着国家速滑馆正式“穿装”;北京冬奥村预计年底实现结构封顶,2020年底基本完工;首钢滑雪大跳台主体钢结构第一段桁架梁已经开始吊装,预计年内完成主体施工。另外,首体短道速滑馆等新建场馆建设也进展顺利。刘玉民表示,目前改造场馆方面也正在紧张进行中。“国家游泳中心进入冬奥会冰壶场馆全面改造阶段,国家体育馆、首都体育馆等场馆改造工作也已全面启动。”刘玉民说。

 

  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橇中心等新建场馆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赛道施工等作业,7.9公里综合管廊隧道全线贯通。张家口赛区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冬季两项中心及张家口奥运村将于今年年底全部完成主体工程。云顶滑雪公园完成U型场地、坡面障碍技巧、平行大回转项目赛道,并已举办了世界杯赛事。另外三条赛道将于今年年底前建成,达到测试赛要求。“大部分竞赛场馆都将在今年年底和2020年6月左右达到测试赛要求,届时也将具备举办世界杯或世锦赛的条件。”刘玉民说。

  在基础设施方面,刘玉民介绍,目前北京冬奥会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京张高铁和京礼高速将在今年年底实现贯通。

  场馆设计凸显中国传统文化

  冬奥会场馆作为一座城市的金色名片和地标,无论是在赛时还是赛后,都将成为整个城市非常重要的文化、体育、国际交往、经济等活动的交会地。刘玉民表示,“北京冬奥会场馆设计不仅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体现大国风范和魅力,同时也充分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出中国元素。”他举例说:“冰上场馆如国家速滑馆是一座新建场馆,因为独特的设计风格得名‘冰丝带’,将承担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的比赛。”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将在冬奥会期间改造为“冰立方”,将承担冰壶和轮椅冰壶的比赛。

  雪上场馆赛道和设施的设计与地形、自然地貌很好的结合,一方面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扰动,另一方面也创造出独特的比赛场地。“比如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刘玉民举例说,“场馆依托山体的自然落差而建,我们将跳台剖面的S形曲线融入中国传统吉祥物件‘如意’的造型中,故又名‘雪如意’。”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全世界第一座永久性的滑雪大跳台场馆,依托工业遗产进行建设,其造型设计吸收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的飞天飘带的意象,传承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和文化。“这一方面充分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将对首钢园的复兴和发展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刘玉民说。

  秉承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

  “我们始终秉承‘绿色办奥’理念,冬奥会所有场馆建设都严格按照国家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刘玉民说,“经过北京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反复沟通,决定在国家速滑馆等冬奥会场馆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这是奥运会级别场馆的首次应用,而且在其他冰上场馆也会使用对大气影响较小的制冷剂。”这也是北京冬奥会对全球环境做出的一大贡献,此举得到国际奥委会的赞许。

  在场馆建设节能环保方面,刘玉民表示这也是“绿色办奥”理念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我们聚集国内顶级的技术专家和人才,力求在节能环保方面做出更多突破,目前来看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刘玉民举例说,“比如国家游泳中心采用的‘空腔降温’技术,可以降低空腔温度10℃,每年可降低综合能耗120万千瓦时;目前我们也正抓紧研究适用于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需要的山区蓄水过滤系统,实现区域综合水利用。”此外,刘玉民还特别提到了“地形气候保护系统”(TWPS)。“这一新研发出的系统将应用于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结合赛道形状、自然地形和‘人工地形’、遮阳屋顶等,有效保护赛道冰面免于受到各种气候因素影响,确保赛事高质量进行,并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刘玉民说。

  刘玉民表示,北京冬奥会还将实现赛区城市绿色电网全覆盖,这是奥运历史上的首次,这也是一项重要的奥运遗产成果。同时,他还介绍了另一项重要的北京冬奥会在规划建设领域中的奥运遗产——《绿色雪上运动馆评价标准》的编制,“该标准是我国首部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填补了国内外相关的空白,对在大众雪场建设开展绿色标志方面具有先进的指导意义,”刘玉民说,“这也破解了冬季运动场馆与传统建筑存在的巨大建筑结构差异。”

分享至:

相关阅读